誰是中東亂局的最大贏家:“石油巨人”王者歸來?
當“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簡稱ISIL)武裝分子兵臨巴格達城下之際;當巴以雙方四次?;鹩炙拇伍_火,和談陷入僵局之時;在奧巴馬面對中東亂局一籌莫展的當下,伊朗,這個已被“束縛”了35年之久的中東地緣政治中的“強人”也許終于等到了再次“釋放”其威信的機會。
8月2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了公開講話,對之前ISIL所公布的一段視頻中美國記者被斬首行為進行了嚴厲的譴責。“美國將無視ISIL的威脅,繼續打擊該組織中的極端分子。‘伊斯蘭國’這樣的組織在21世紀是沒有容身之地的。”奧巴馬說。
但是,在憤怒之余奧巴馬也清楚地知道,他對于ISIL的這種威脅僅憑借空中打擊是難以實現的,在無法向伊拉克派遣成規模的地面部隊的前提下,美國急需找到一個更為合適的“代理人”。
22日,伊朗總統魯哈尼“愿意幫助伊拉克打擊極端組織”的表態似乎來得恰到好處。
競爭性平衡
早在ISIL武裝分子在伊拉克進攻勢頭*為猛烈的6月,伊朗就已經向美國拋出了愿意協同合作解決伊拉克危機的“橄欖枝”。
此后,在伊拉克問題上伊朗將會發揮怎樣的作用便成為了美伊在另一個關鍵問題——伊朗銷毀核設施,美國解除制裁談判中的重要砝碼。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甚至也在多個公開場合表示,面對伊拉克日益嚴重的遜尼派動亂,美國和伊朗有著很強烈的合作意愿。然而,一旦這種強烈的合作真的由愿望變為現實,那么這種改變勢必會引發中東版圖的又一次重劃。
數十年來,在維持中東穩定的問題上,華盛頓一直依靠沙特阿拉伯——這個雖然只有3000萬人口,但石油儲量卻位居世界之首的遜尼派國家。與沙特的良好關系讓美國在中東——這個遜尼派占據主要勢力的地區——一直運轉順暢。然而,隨著頁巖氣技術帶給美國的能源獨立,隨著遜尼派極端組織ISIL勢力壯大,不愿在中東問題上陷入教派斗爭的美國不得不對其中東政策進行調整——競爭性平衡構想取代了此前美國政府已經使用了近三十年的扶植單一代理人方案。“你可能會看到遜尼派(或者以遜尼派為主導)海灣國家和伊朗達成一種均衡狀態,它們彼此會展開競爭,或許會相互猜疑,但不會發生直接的戰爭或其代理人之間的戰爭。”在今年7月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奧巴馬談及他的中東政策時表示,“如果你可以開始消除某些敵意,那就創造了一種新的均衡,這將讓我們能夠與功能正常的國家合作,阻止極端分子的興起。”
然而在實際運作中,奧巴馬的這種競爭性平衡政策卻存在著過于理想化的一面。
就在沙特成為中東決策者的十年間,伊朗也并沒有放棄自己對于這一地區的經營。事實上,在過去十年間,同為什葉派領導的伊朗向伊拉克投資了大量金融、政治以及軍事資源,以確保伊拉克成為伊朗重要的戰略性伙伴。而跨越伊拉克、伊朗、黎巴嫩和敘利亞所形成的“什葉派走廊”恰恰就是伊朗這些年努力經營的結果。
一旦選擇在伊拉克問題上與伊朗并肩作戰,那么為了避免陷入伊拉克內部教派斗爭的美國則極有可能會被牽連進一場范圍有可能會擴展至整個中東的更全面的宗教戰爭。“在面對伊朗問題上,沙特所面對的不僅僅是對中東領導地位,而且還是涉及中東教義以及誰是中東宗教**的爭奪。”沙特獨立學者Mai Yamani在Project Sydicate上撰文稱,“沒有人會輕易放棄。”
除什葉派與遜尼派的矛盾外,伊朗對于哈馬斯的支持也讓美國的另一盟友——以色列——一直將其視為需要“消滅的敵人”。
為了既能在伊拉克問題上找到“搭檔”,但同時又不過分刺激盟友的神經,美國政府更加傾向于首先在經濟層面釋放他們對伊朗的“善意”。
石油巨頭回歸
今年2月,就在美國及其盟友剛剛表態將要放松對伊朗的經濟制裁之際,100多名法國企業家便造訪了德黑蘭——其中包括有阿爾斯通公司、法國電信以及汽車制造商雷諾公司等法國多家大型企業。這次拜訪也成為了伊朗被制裁之后所舉辦的*大一次外貿活動。而在這次活動之后,伊朗還陸續接待了來自加拿大、日本以及美國的客人,其涉及行業也與美國給出的制裁名單大部分重合。“大家都已經察覺到了對伊朗制裁的松綁,誰也不會放過這個重要的機會。”復興資本首席經濟學家查爾斯·羅伯遜說,“在經歷了這么長時間的制裁后,伊朗已經成為了世界上*大的封閉市場,一旦這一市場被打開,它將成為世界上*具吸引力,也*具備長期增長潛力的市場。”
伊朗政府已表示,它希望購買400架客機——包括支線飛機和渦輪螺旋槳飛機,這筆項目的價值大約為500億美元。加拿大交通運輸設備制造商龐巴迪公司已經表示將參與這個項目的招標。而在德黑蘭政府宣布的另一個價值100億美元的改善首都公共交通系統項目中,龐巴迪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在這一計劃中,伊朗政府計劃在未來五年購買2300節地鐵車廂。“從市場對我們產品的需求當中,我們已經感覺到了制裁即將被解除的氣氛,如果我們現在不計劃,不思考,將會讓我們遠遠被甩在后面。”龐巴迪首席執行官皮埃爾·布多昂在該公司5月的一次年度會議中說。
這些還只是伊朗帶給全球投資者的一小部分驚喜,作為全球石油儲量第三,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中的第四大產油國,如果一旦制裁解除,伊朗的回歸將會給國際石油市場帶來更多的震撼。目前伊朗正推動橫跨卡塔爾和伊朗的South Pars油氣田開發,伊朗石油部長臧甘內稱這個油田將分為17個階段開發,未來三年內其中數個項目將完成。在產油的黃金期,伊朗的石油日常量為430萬桶,但是長達十年的制裁,以及伊朗石油生產設施的老化已經讓伊朗的石油產能萎縮了近50%。據彭博新聞社計算,如果上述的目標能夠實現,意味著伊朗原油產出將較其**時期還高出35%。“伊朗這個石油巨人的回歸將對目前的國際石油市場格局產生重要的影響,其*直接的表現有可能是會快速縮短已經持續了近三年的倫敦與紐約原油期貨市場價格倒掛現象。”BP資本管理公司創辦人布恩·皮肯斯說,“長期看來,伊朗重返石油市場也將進一步加劇因庫存過剩所造成的國際油價下跌局面。”據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今年夏天全球大約有250萬桶的產能閑置。
8月22日,倫敦布倫特原油收報101.43美元每桶,刷新近13個月以來新低,紐約證券交易所原油期貨價格則收于96.03美元每桶,二者之間的差價也縮小到6美元,距離二者之間*大歷史差價24美元,縮小了近75%。
此外,伊朗還計劃修建一條連接卡塔爾的天然氣管道。伊朗石油部副部長Ali Majedi稱如果伊朗和土耳其達成協議,預計2-3年內將實現供氣。除向盟友提供天然氣外,伊朗還表示,它的天然產量還可以幫助歐盟實現其多元化能源供應來源的構想。這對于正因烏克蘭問題,與俄羅斯陷入相互制裁泥潭的歐盟來說的確具有一定的“誘惑力”。
“伊朗現在正處于解除制裁的黎明前夕,一旦這個被‘幽閉’多年的成員回歸國際大家庭,必然會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而這些反應是好是壞卻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分辨。”美國和平研究所中東問題專家丹尼爾·布隆伯格說。